掺杂商业利益的社区,表面上看,可以用利益来吸引更多的参与者,但其最终的结果,却也往往因为有了利益的加入,而失去了消费者的信任。
我们先看看某些电商网站的社会化,比如淘宝。淘宝上的社会化尝试有很多,可以称得上是让人目不暇接。从早期的论坛,到后来的淘江湖、淘帮派,再到掌柜说、爱逛街和哇哦,几乎把各种社会化形态尝试了个遍。不过,这些社会化尝试,在推出时用户反响还不错,但没过多久,就显得不那么耀眼了。
亚马逊的社会化则不同。它只是在用户浏览商品信息的基础上,多了个论坛而已,但这论坛,却人气非凡。
其实,亚马逊的社会化尝试只立足于解决两个基本问题:一是用户体验分享,它不是独立的,与电商有连续性;二是通过问答让用户互相帮助,解决消费者们的实际问题。
整个过程中,亚马逊只提供场所,不做任何参与。这么做的目的,是完全把社区交给用户,让他们在没有利益关联、没有商业操控的情况下,去做平等而互信的交流。
所以,电商和社会化,不需要分出孰轻孰重,二者应该是有机融合的,要在衔接后仍保持自身的生命活力。选择不同的社会化形态只是手段,认清社会化的内涵才是关键。
社会化电商,是为了给用户搭建一种更加开放、平等、信息透明的环境,让用户在这里更好地建立信任关系。对一个电商网站来说,还有什么比用户的信任更重要。